走出阴霾的量化巨头 私募今后还敢不敢“开快车”(启林投资怎么样)

观点 sddy008 2023-02-15 04:54 271 0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摔过跤的量化巨头们,正在大容量、高收益、低波动这三角关系中重新寻找平衡点。数据显示,在主动压降规模之后,伴随市场的企稳,近期头部量化私募的超额收益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多位掌门人也在教训中深刻反思,未来在规模拓展上保持克制,不能只想着“开快车”,更重要的是“造好车”,将策略容量与募资节奏、团队实力适配好。

  对于资管行业而言,大容量、高收益、低波动三者被视为投资中的“不可能三角”。量化私募也不例外。去年前三季度,量化私募业绩与规模一骑绝尘,一时间风光无两。然而,规模快速扩张后,行业收益很快出现超额衰减,业绩“翻车”,诸多头部机构开始写道歉信,甚至劝退投资人。

走出阴霾的量化巨头 私募今后还敢不敢“开快车”(启林投资怎么样)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摔过跤的量化巨头们,正在重新寻找这一“三角”的平衡点。数据显示,在主动压降规模之后,伴随市场的企稳,近期头部量化私募的超额收益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多位掌门人也在教训中深刻反思,未来在规模拓展上保持克制,不能只想着“开快车”,更重要的是“造好车”,将策略容量与募资节奏、团队实力适配好。

  大幅“回血”:量化巨头业绩明显修复

  万物皆有周期,近两年风光无限的“量化大厂”也没能逃过这一宿命。

  去年前三季度,头部量化私募吸睛又吸金,行业规模迅速突破1万亿元关口。然而,市场风格变换叠加赛道日渐拥挤,多家百亿级量化私募“翻车”,超额收益迅速衰减。经过近8个月的调整和优化,头部量化私募似乎在逐步走出低谷。

  据某券商统计,截至5月27日,近一个月来取得正超额收益的头部量化私募指增产品比例在八成以上,不少头部机构4月末以来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在5%到10%之间。

  “头部量化私募近期超额收益修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5月以来市场环境对于大多数量化策略较为友好,大多数量化模型能够捕捉错误定价的机会;二是部分量化私募在经历去年四季度的低谷之后,在规模、策略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整体表现得到了优化。”私募排排网旗下融智投资基金经理胡泊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此轮反弹中,出乎市场预期的是,此前业绩“翻车”的幻方量化表现抢眼。数据显示,5月6日至6月2日,中证500指数涨幅为9.25%。在此期间,幻方量化旗下一只中证500指增产品收益率为16.75%,超额收益超过7个百分点,在披露净值的16家百亿级私募中排名第一。

  去年末,幻方量化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关于幻方量化近期业绩的说明》,表示 “最近幻方量化业绩的回撤达到了历史最大值,我们对此深感愧疚”。一时间,超额收益的迅速衰减将千亿量化巨头推上风口浪尖。

  在此背景下,幻方量化开始主动控制规模,不仅免收赎回费,其市场总监还在渠道群中建议难以承受波动的投资人尽早赎回。某渠道人士向

记者透露:“去年四季度以来,幻方量化规模快速缩减,从千亿规模降至目前的500亿元上方,如今公司依旧在控制规模。”

  量化巨头大幅回调后再度修复的情况,并非第一次在量化私募圈中出现。2021年一季度,管理头寸接近千亿元的明汯投资,超额收益出现一定回撤,引发广泛关注。不过,记者采访获悉,近一年来明汯投资超额收益快速修复,规模也稳定在600亿元以上。

  敬畏规模:不“开快车”要“造好车”

  “所有策略都具有周期性,因此短期的涨跌可能没那么重要。不过,为何规模最大的私募跌得最多,规模缩水后又能够快速‘回血’,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沪上某量化私募掌门人直言。

  近日,记者采访获悉,经历过业绩低谷期的头部量化私募,如今在规模拓展上愈发谨慎和克制。

  聚宽投资合伙人王恒鹏坦言,规模过大是业绩的敌人,对于量化私募来说同样适用:首先,规模快速增长后,策略的冲击成本会显著提升,从而对超额收益产生影响。其次,规模如果过大,量化产品在风格暴露或者股票集中度上可能会比较高,当市场风格发生反转时,超额收益回撤也可能更大。

  他还提及,如果中国投资人接受5%的年化超额收益率,优质私募管理人也可以管理千亿规模。但相比于美国市场,当前环境下的中国投资人显然对超额收益要求更高,对应的管理人有效容量就相对有限。“如果管理人规模超出有效容量,业绩相对优势会有损失,甚至还会出现业绩和品牌的风险。”

  明汯投资掌门人裘慧明6月在一次渠道客户交流活动中也坦言:“2021年一季度的业绩挑战给我们的教训是比较深刻的,启发和思考主要有两点:一是要进一步做好策略容量与募资节奏的适配;二是要进一步做好客户风险偏好与产品风险收益的适配。”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示的信息显示,去年大批量备案新产品的量化巨头,今年以来明显减慢了备案节奏。比如,2021年上半年,宁波幻方量化以175只的备案数量居百亿级私募备案榜单之首,今年以来备案数量为零;去年上半年备案数量也超百只的灵均投资和九坤投资,今年以来备案数量分别只有3只和12只。

  “现在不要想着‘开快车’,更重要的是‘造好车’,也就是提高策略模型的竞争力。”念空科技董事长、首席投资官王啸表示,规模与业绩一定是取舍的关系,如果想成为最后的赢家,必然抵制住规模猛增的诱惑,主动控制规模,同时不断优化策略模型,实现规模与团队实力的动态平衡。

  某百亿级量化私募总经理称:“很多时候一家量化私募‘翻车’并不是因为规模的绝对值过大,而是规模增长的速度过快。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一个管理100亿元规模的私募突然去管理500亿元甚至1000亿元,必然会出现无法控制或者预测的风险。所以,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市场过热时适当调整发行节奏。”

  修炼内功:跑好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抛开对规模排名的追逐,头部量化私募开启了更为激烈的“毫秒之战”。

  “经过前些年量化私募策略的不断进化,当前行业竞争已经到了深水区,如果策略不够快、不够有效,很容易被其他优秀量化机构‘收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需要不断提高团队的创造力和挖掘数据的能力,丰富选股因子,同时持续提升算法交易(在统一时间段内获得更好的交易价格)的竞争优势。”沪上某百亿级量化私募高管坦言。

  记者采访获悉,为了提高团队竞争力,今年以来头部量化私募纷纷亮出优厚待遇抢夺人才。比如,鸣石基金相关人士称,除了六险一金和百万商业医疗保险,公司还为员工提供餐饮补贴、下午茶、团建等各种福利升级计划。“另外,只要符合我们的招聘需求,待遇不设上限,足够优秀者也可以组建自己的投研团队。”

  聚宽投资为了争夺优秀人才,甚至还“包落户”。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方便员工平衡工作和生活,公司在多地设立办公室,而且还在解决员工落户问题上花很多精力,可以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办理北京落户手续。

  “对于量化管理人而言,规模、收益、波动三者之间往往是‘不可能三角’。”黑翼资产首席策略分析师王俊表示,作为量化机构,一方面在策略容量允许的范围内要保持一定的规模,使得管理人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储备足够的预算来应对在IT设备、超级算力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又要严格控制规模增速,以更好地提升管理业绩和客户的投资体验。

(责任编辑:叶景)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