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都市高质量发展攻坚年)

观点 sddy008 2023-01-04 17:43 231 0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推动成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曾鹦

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特别是党中央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策略,对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作出重大部署,必将极大提振各方信心,释放潜力活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进入新时代,成都经济规模连续迈上两个万亿级台阶,但经济发展质效不高仍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成都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建圈强链、数实融合,深入推进智造引领建设制造强市,深入推进融合创新构建服务业新体系,深入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大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夯实产业支撑和经济力量。

建圈强链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固链,培育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茁壮成长。瞄准“链主”引优育强,精准招引链主企业。盯准链主企业和上下游关键环节,招引链主企业。聚焦产业平台缺失环节,招引外包服务平台,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投入,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发挥链主企业行业聚合、信息灵敏等优势,“以商招商”带动链属企业集群发展;加大专精特新培育力度,做优做强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倍增行动,加大上榜上台阶、人才引进、项目建设等支持力度,发挥科创投等引导作用解决首投难、首贷难等问题,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向专精特新企业迈进。

突出强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地标产业推进产业集群跃升。发挥人工智能、航空装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领域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优势,加速产业提质提能。创新平台招商、价值链招商、场景招商、线上线下招商等精准招商模式,支持制造业总部扎根成都发展。绿色智能发展全面提升集群竞争力。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全市“四大结构调整”要求,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坚持补链,注重区域协同在更大范围内共建现代化产业链创新链。促成共建成渝经济圈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成渝两地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相互开放,合力构建全国领先的“5G+工业互联网生态”,共建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落实成渝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联合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成都都市圈内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能源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突出成都制造业创新发展引擎作用,强化德眉资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

三产协同

推进数实深度融合

推进制造业数实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重大平台。加快工业协同制造平台、优势细分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工业企业加快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数字化工具和设备布局,扩大工业企业设备上云规模与效率;推进智能工厂建设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一批引领型、示范性未来工厂,支持建设全球“灯塔工厂”。培育智能制造系统服务商。建立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录,完善平台企业、服务供应商与中小微企业的对接机制,大力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成都服务”集成供应商。

推进服务业数实融合。推进教育、医疗、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数实融合。探索使用更多数据化、信息化、多媒体化教学工具和教育新场景。举办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活动,促进在线演艺市场发展,支持数字文化企业参与传统文旅业态改造提升,建设一批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地。加强智能化医疗装备研发设计和生产,推广智能诊疗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服务;推进物流、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数实融合。构筑面向“一带一路”的智慧供应链核心节点和资源配置中心。加快打造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平台。重点围绕数字内容服务、离岸服务外包等数字贸易核心领域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国家西部数字贸易发展先行区。

推进农业数实融合。加快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流通”行动,建设国家级农产品电商基地。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支持大型农业基地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加快实施智慧农业重大项目。创建一批以数字化为主的国家级智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推进农业专用传感技术研发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深度融合应用。加快全产业链数据整合。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与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全力推进农业数据资源整合,形成上下联动、覆盖全面的市级农业大数据共享平台。

全面构建

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培育主干支撑产业为抓手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做强先进制造业,塑造与超大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聚焦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等重点领域,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育强产业增量,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做优生产性服务业,贯通产业循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总部经济、新经济新业态,深入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以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资源环境匹配度。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都市工业、高文化特质的新消费产业、高品牌价值的楼宇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城市新区功能定位,突出产业发展特色,提升产业能级。突出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新兴产业集聚功能;突出成都东部新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突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陆港门户枢纽功能。增强郊区新城生产生活配套,差异化布局产业,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以布局产业未来赛道抢抓产业发展新优势。聚焦前沿领域,以城市功能构成为指引,筛选布局未来赛道。聚焦未来科技、未来医学、工业机器人、高性能纤维材料、物联网、量子技术、算力服务、脑科学、合成生物等细分领域进行引育发展。加强成果转化,突出创新引领,充分用好成都本土科技资源优势,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细分赛道。以未来赛道发展需求为指引,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抢抓产业发展先机。

(作者: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金沙智库特约研究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