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寿宫如何采用数字化展示手段讲好“遗址故事”?开放参观后怎样保护?专家答记者问

观点 sddy008 2022-11-15 11:43 242 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詹程开 余雯雯

  今天(11月14日)上午,各个相关部门联合召开“走进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主题新闻发布会。

德寿宫如何采用数字化展示手段讲好“遗址故事”?开放参观后怎样保护?专家答记者问

  发布会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问题一:露明遗址,今后在开放公众参观后将进行怎样的保护?有哪些举措?

  答: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对于遗址本体,由于经历了埋藏到发掘再到室内露明展示的环境变化,这个环境条件的改变遗址本体是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去适应,然后达到平衡状态的。因此,博物馆开馆后还需要密切监测遗址保存条件和遗址而本体状况,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使遗址平稳过渡到开放展示条件下达到稳定的状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遗址监测工作

  在遗址本体保护和展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已经根据遗址和环境情况布设了遗址环境因素监测设备和遗址本体状况的监测设备。目前这些设备正在运行中,为我们提供了遗址环境因素和本体状况的实时数据。遗址监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监测,可以让我们掌握遗址保存的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和极端条件,提前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

  博物馆开放后,遗址本体还将会产生持续性的变化以适应博物馆的展陈条件,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密切关注一些原有病害的发展情况,我们已经在前期布设了相应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监测数据及时汇总分析,以月报、年报等形式提交给博物馆方面,为遗址的长期保护提供依据。

  2、遗址日常维护

  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做好遗址日常的保养维护,德寿宫遗址也是较为典型的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遗址内还包含方池木桩等出土木构件,这类遗址及遗迹自身的状态与地下水位、空气湿度、环境洁净度等条件变化密切相关。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地下水控制、展厅温湿度调节,但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地下水问题还将对遗址的长期保存和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需要通过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中关注各项监测数据和遗址和遗迹状态,摸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逐步摸索出适合遗址的地下水控制水平及展厅温湿度条件。我们将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遗址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与博物馆方面保持良好沟通,对环境控制设备参数给出合理化建议。

  日常维护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遗址每日巡查、定期清洁、微生物防治、拍照及视频记录遗址状况,对方池木桩的日常专业保护、重点病害发展情况巡查等。对在邻近遗址或遗址区域内的其他施工进行遗址防护安全交底与监督。

  3、遗址病害应急处理

  德寿宫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及博物馆建设项目完工尚不足一年,对遗址而言,还未经历四季中一些极端天气的考验,结合我们公司南方大遗址保护工程的时间经验,外界极端天气可能会对遗址造成威胁甚至破坏,例如持续的暴雨天气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出现渗水问题,需要加强遗址抽排水措施;如发生一些脆弱遗迹被浸泡需要及时做好支护和及时修复;江南的梅雨季节有可能会导致微生物大面积爆发,应提前预防监测和材料准备。

  4、遗址长期保护方案的制定及工程实施

  南方潮湿环境大遗址保护工作是一个需要进行大量试验及研究的系统性工程。在博物馆开放后,需要加强对遗址本体状况的监测,根据出现的问题开展相关的分析测试和研究,并开展必要的现场试验,跟踪观察遗址和遗迹的变化状况,评估展陈环境下遗址的稳定性,以此作为依据制定遗址的长期保护方案并付诸实施。

  问题二:作为杭州宋韵品牌工程的“精品之作”,德寿宫是如何采用数字化展示手段,讲好“遗址故事”,让大家对宋韵可感可触?

  答:德寿宫遗址数字化复原展示的主要任务,是作为遗址本体展示的辅助手段,能让观众通过更加形象的方式“看”懂遗址。

  和其它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相比较,它是直接在遗址空间中进行的展示,让观众能更直接的体验时间和空间上的“穿越”,和其它国内遗址展示相比较,德寿宫的每个数字化展项都是从眼前的遗址中来,最后回归到遗址本体,实现了遗址的数字生长,凸显了遗址的价值核心。

  德寿宫数字化展示在内容创意方面,以“见物、见人、见生活”为核心理念,在遗址的大殿区域(中区)和宫苑区域(西区),通过虚拟现实、数字投影、增强现实等数字化的手段,让观众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复杂的遗迹三个时期复杂的打破叠压关系;

  在中区900方的遗址上,数字化展示了崇华殿的营造过程,让建筑在遗址上立体生长;通过高宗祝寿历史场景还原,也让观众能了解大殿的主要功能以及体验南宋时期高宗和孝宗父慈子孝的情感基调以及皇家礼仪;

  在西区园林遗址,观众通过数字化复原,围绕“工字殿后殿”、“方池及水池”、“凉棚及方亭”遗迹,以及对深埋地下的“小西湖”的复原展示,观众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以德寿宫为代表的南宋园林的雅致,以及南宋园林的营造理念;对于高宗的“退休生活”,数字化则是在复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八个历史故事,比如“夏日消暑”、“交趾进贡”、“高宗谈《诗经》的教化作用”、“高宗也爱点外卖”等角度,让观众深度了解南宋的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

  在数字化的形式设计方面,数字化展示遵循的是“以遗址保护为前提”、“与遗址展示不争、不抢”,也就是不干扰观众参观遗址的理念。这也是德寿宫数字化展示的难点之一,如何在一个限制性很大的空间中做出一个好的数字展览。德寿宫的10个数字化展项,在形式设计上,都不突兀,能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沉浸到数字体验中。中区cave空间的营造,三折幕与遗址形成的“地幕”相互辉映,让观众身临其境。通过影像融合技术,让高差近40公分的遗址在视觉上齐平。西区遗址展示通过3D打印技术,将遗址等比例缩小后再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数字化展示,创新性的解决了4000方大面积遗址解读的难题;西区增强现实(AR)和互动展项的设计,可以清晰的让观众在合适的视角,对应遗址看到遗迹的补全、生长,让观众在遗址中“移步异景”,了解遗址的“前世今生”。德寿宫的数字体验,都是观众可以通过肉眼直接可见,不需要任何穿戴设备或者手机辅助设备,也会极大提升观感体验。

  为了让观众体验真实的“德寿宫”,可见的“宋韵”,德寿宫数字化展示进行了严谨的复原研究,包括对南宋临安城、德寿宫的建筑、德寿宫的园林、德寿宫内主要的陈设、历史史事五个层面,我们建立了考古学、建筑学、园林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这也是目前对南宋时期可视化的研究和呈现最全面的一次。

  德寿宫的数字化展示,是以德寿宫遗址为载体,系统性的以生动可见的方式向观众传达宋韵文化的一次探索。一方面,是为了让观众能更好的“看懂”遗址,知道我们的遗址是“会说话的”;另一方面,是希望观众透过数字化建立观众和遗址间的情感链接,从“知道遗址”到“了解遗址”再到“爱上遗址”,爱上文化遗产。

  问题三:刚才馆长提到后期采用预约制的形式对外开放,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能不能具体介绍下方式?

  开馆后,我馆将正式面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开馆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30—17:00,每天下午4点半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大家可以通过德寿宫微信公众号进行参观预约,开馆后将会有一个月的试运营期,进行博物馆压力测试,试运营阶段每天开放预约500人。大家入馆参观需出示本人预约码或有效证件,并遵守杭州市疫情防控相关要求。

  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首先,自2020年以来,为加强疫情防控,各大博物馆均实行预约制,是为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保障市民观众的健康安全。

  其次,预约制的形式也是为了提高观众的参观舒适度与美好体验,让观众的参观更加便捷有序。

  再者,德寿宫遗址是我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安城遗址的重要点位之一,馆内约有4600平方米的遗址向公众开放,而人流量带来的温度、湿度等变化对遗址具有一定的伤害,采用预制度限流的形式,也是出于对德寿宫遗址、对宋代文物保护的有效方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