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常考的那些典型的非地带性气候大全,“雅丹地貌”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区别(雅丹地貌区的气候特征)

理财 sddy008 2023-02-06 02:05 298 0

  课堂上,老师的关注点往往是典型的,地带性的气候,对于一些非地带性的气候却关注不多。诚然,非地带性气候成因似乎考得不多,但若是用来训练地理思维,尤其是对于“不按套路”的全国卷来说,非地带性气候成因是不可多得好素材。下面就选一非地带性气候的例子,不仅仅是解释知识,更重要地是呈现整个思考过程。

  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

  东非高原位于赤道周边,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理论上说应该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实际上,那里却形成的是热带草原气候。

  让我们应用气候成因的一般思路来分析下这个现象。

  上面是一个典型的气候成因分析模板,如果你还没进行一轮复习或者你还没接触过类似的东西,不用担心,继续读下去即可。对于已经记背了许多模板的人,我有一个小建议送给你们:

  模板应该发挥一个check list的作用,帮你找出你漏答的点,而不是成为限制你解题思路的牢笼。

  首先,纬度和大气环流,我们已经考虑过了,check。洋流?附近有个索马里洋流,不过它是季节性的,影响应该不大,check。人类活动?那里没什么密集的工业或者农业,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不明显。海陆位置?距海挺近的,pass。剩下就是地形了。

  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信息,当地有一片海拔较高的高原。看到高原(高海拔),很容易想到两点:一,气温低;二,阻挡水汽深入。前者譬如青藏高原,后者譬如落基山脉。我们同时知道,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是高温多雨,现在由于海拔原因,既没有高温,也没有多雨,于是便不是热带雨林气候了。

  传统的参考书就止步于此了。可是,这个理论并没有解释热带草原气候中呈现的“干湿季”现象。作为知识点深挖,自然要做他人所不做,挖他人所不挖。废话不多说。

  看这幅非洲风向图。我们可以看到,一月(冬季)风是从别处吹向东非,而七月(夏季)风是从东非吹向别处。如果想当然地按照“海风湿润陆风干燥”的话,似乎夏季是干季,冬季是雨季。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一月份风是从阿拉伯半岛吹来的。阿拉伯半岛大部分是沙漠,吹过来的风自然也是高温干燥的;而夏季,虽然当地的盛行风向是离岸风,但是由于赤道低气压带的北移,上升气流对气候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形成了冬季干燥,夏季湿润热带草原气候。

  当西风遇上高原

  说起盛行西风,大家往往会想到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学过一点的,会知道西风可以深入亚欧大陆,直达我国新疆,为那里带来些许降水。可是你知道,青藏高原附近也是有西风的吗?

  如图所示,蓝色的箭头代表西风

  特殊的是,当西风遇到青藏高原时,它并不是抬升然后越过;或许是青藏高原太高以致无法逾越,西风来到这里时自动分成了南支和北支。北支气流由于经过盛行下沉气流的气压带,变得越发干燥,加剧了我国西北干旱的状况。而南支气流南下后,和温暖湿润的西南气流汇合并强化后一同北上,给沿路带来降水。

  据某一题目声称,正是西风分叉的南支气流与北方南下的气流势均力敌,才形成了昆明准静止锋。这与课堂上教授的因为云贵高原的地形而形成昆明准静止锋的理论似乎有偏差,大家权当参考。

  最后,南北两支气流在四川盆地附件汇合,继续向东。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与其相似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里半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的北侧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5.非洲的东南部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与其相似的北美洲的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别是北美洲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海陆轮廓的影响,分布的最高纬度比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纬度低。

  8.巴塔哥尼亚高原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体现非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9.南美洲西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区狭长成因:①安第斯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使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域狭窄。②西侧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③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10.古巴岛 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夏季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受东北信风的控制,降水多。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受副高控制,少雨。与其成因相似的是墨西哥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11.中美地峡气候类型:大陆东岸为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圭亚那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12.黑海沿岸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成因: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

  13.印度河下游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成因:全年受副高控制;冬季受东北季风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人类对古代植被的破坏

  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

  - 几类非地带性因素 -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

  4、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5、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6、局部环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7、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8、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上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分布可由一种或几种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致。如湖泊、沼泽这种非地带性分布就是在地势低洼和水湿这两种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总之,这些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显得更加复杂。 

  - 气候非地带性分布 -

  1、五处热带雨林气候: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巴西高原东南沿海

      中美洲的东北部

      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延伸)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成因:纬度较低,处于热带;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马达加斯加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2、两处热带草原气候

      圭亚那高原

     东非高原(成因:由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气温低对流运动不旺盛,降水较同纬度地区少,热量、水分条件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标准,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虽位于赤道附近,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3、五处热带沙漠气候

      非洲西南部沿岸

      澳大利亚西海岸

      索马里沿岸

      印度沙漠(塔尔沙漠)

      秘鲁沿岸(成因:一是由于秘鲁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二是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且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所以呈南北狭长分布)

  都在沿海地区,却形成了沙漠气候

  4、两处亚热带气候

      日本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主要是受日本暖流的影响)

  虽然纬度较高,却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

      澳大利亚东南部地中海气候(成因:无地形阻挡,能受到西风的影响)

  虽然在大陆东岸,却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5、两处温带海洋气候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6、温带大陆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成因: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风难以入内,形成了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岸西风漂流(寒流)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

  尽管这里东西距海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却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雅丹”与“丹霞”几乎同时出现于现代中文地学文献中,二者都有相同的汉字“丹”,“长相”也相似,是地学中最常混淆的一对概念。因此,笔者有三个希望:

  1、希望您看完本文后记住8个字:“风蚀雅丹、流水丹霞”。

  2、希望您进一步明白两个概念:雅丹是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垄岗状地貌;丹霞是地表流水作用加之垂直于地表的节理共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地貌。

  3、希望您在以后的野外考察或户外旅游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一下自然景观的成因,不仅仅限于地质、地理,这是本文的终极目标。

  本文主要依据本人在《科学画报》2014第5期和第6期的内容改写而成。

  “雅丹地貌”是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垄岗状地貌。1899年至1902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对中亚地区进行第二次科学考查期间,在中国的罗布荒漠中发现大面积河湖沉积物暴露地表,并被强风吹蚀形成独特的垄岗状残丘(图1),当地的维吾尔人称之为“Yardang”(雅尔当)。1903年,赫定在其出版的考查游记《中亚与西藏》一书中首次使用了Yardang一词,专指这种特殊的“垄岗状风蚀地貌”。从此,Yardang在英文地学文献中开始流行。

  图1 通过谷歌地球鸟瞰敦煌雅丹地质公园(红色箭头表示主风向)(照片来自GoogleEarth)

  1936年曾经随同赫定等一起参加过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陈宗器先生在其所著的《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中,正式将Yardang翻译为“雅丹”。网上许多资料(比如百度百科)中说,雅丹地貌的名称是陈宗器根据他女儿的名字命名的,事实刚好相反:做为地学术语的“雅丹”出现于1936年正式出版的“地理学报”第1期,陈宗器的女儿陈雅丹生于1942年,中间间隔了将近七年。

  赫定和陈宗器等人在他们的原始文献中,把大型的“垄”称为“迈赛”(英文Mesas,意为“方山”),迈赛通常高10~30米,形成年代较早;而称为“雅丹”的地貌高度通常小于1米,形成年代也较晚。后人的文章中则不加区分,将二者统称为雅丹地貌。风蚀成因、形态上呈垄岗状、成群集中分布是雅丹地貌的最重要特征。此所谓“风蚀雅丹”。

  典型的雅丹地貌形成于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或河、湖阶地上,大部分为未固结或半固结的砂砾岩。地壳活动导致湖(河)水退却、湖底抬升并裸露地表,强烈持久的定向风沿干缩裂隙(或构造作用形成的裂隙吹蚀),使原来平坦且固结程度不高的湖底沉积物逐渐形成一系列与主风向略成平行的不规则的相间排列的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垄脊高数十厘米至数十米,沟槽宽数米,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少数长过千米。沟槽间大部分被流沙充填。因长时间遭受风蚀,单个垄脊常呈鳍形或流线形,迎风面通常为圆弧状,背风面细长或呈分散状。沟槽间充填的流沙表面通常保留有明显的风成波纹。

  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千变万化,千奇百怪,“雅丹”只是众多风蚀地貌的类型之一,其他风蚀地貌还包括风蚀穴或风蚀壁龛、风蚀柱、风蚀城堡等。但是,现今的许多文章或游记中,几乎把所有与风蚀有关的地貌都笼统称为雅丹地貌。严格说来,只有像图1所示的这种成群分布的垄岗状地貌才能称之为雅丹地貌。甚至有人将流水成因的丹霞地貌也称为雅丹地貌,这显然是错误的。

  “雅丹地貌”中的“丹”字是音译而来,与红色没有任何关系,雅丹地貌的颜色既可以是红色,也可以是红色以外的任意颜色。而“丹霞地貌”指的是以红色砂砾岩为主要成分、以赤壁丹崖为典型特征并以地表水冲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故有“流水丹霞”之说。

  有关丹霞地貌的文章和专著奇多,可上网搜索。科学网博主吕洪波曾经对甘肃冰沟丹霞地貌的形成机理进行过很好的科普,参见吕洪波教授2015年6月的博文“甘肃张掖冰沟丹霞地貌形成机理解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89487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上的中国丹霞(China Danxia)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国家文本,几乎包括了中国著名的6大丹霞景观的所有内容与中国学者的研究进展,对科研和旅游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该书1400余页,有大量彩色插图,精彩绝伦,UNESCO上的下载地址:http://whc.unesco.org/uploads/nominations/1335.pdf。

  表1 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主要异同点。

  地球表面没有降雨的地方真的不多,绝大部分地貌的形成都或多或少有水的参与。雅丹地貌在其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有水的参与。首先,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或岩层主要为湖相的砂砾岩,湖水干涸后,这些出露地表的砂砾岩在间歇性流水和长期而强烈的定向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今这种地貌,只是流水冲蚀的作用远小于强风的吹蚀作用,因此将雅丹地貌归因于风蚀地貌,“风蚀雅丹”由此而来。

  地球上没有降雨的地方极少,没有风的地方几乎不存在,只是风的作用有大有小。中国的西北多风,风蚀作用非常普遍和强烈,在西北地区的丹霞地貌中发现风蚀作用的痕迹不足为怪。

  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

  古玉门关以西约80公里的地方(GPS参考坐标为:北纬40°29′~40°33′;东经:93°~93°11′之间),有一片典型的雅丹地貌。数十万年前,这里曾经是一望无际的湖泊。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湖泊中沉积了大量的砾石和砂泥,湖泊面积逐渐缩小,最终湖泊退缩,湖底沉积物裸露地表。与此同时,南部迅速隆起的青藏高原和西北部的天山挡住了南部印度洋和西部的湿润的空气,东边距离太平洋又太过遥远,导致这里的气候越来越干燥,来自蒙古高原的强风则自北向南长驱直入,在强风的长期吹蚀和磨蚀作用下,伴随着间歇性的洪水,罗布荒原中大面积的河湖相沉积物逐渐被瓦解,从而形成今天的雅丹地貌。

  通过谷歌地球(GoogleEarth)从空中俯瞰,一排排风蚀垄脊恰似大海中的舰队,又似巨型的鲸群,你争我赶地向前行进,蔚为壮观(图1)。受构造作用、岩石的原始成份以及风蚀作用和间歇性流水作用的共同影响,宏观上的垄脊常呈不规则状断开,在风沙的长期吹蚀和磨蚀下形成形态不同的地貌景观,有的如潜艇,有的像蝌蚪,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孔雀,有的像柱子,有的像蘑菇,千奇百怪。

  图2 雅丹地貌(镜头方向:西南)

图3雅丹地貌(镜头方向:西南)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图4 “覆舟状”雅丹地貌,仔细观察,还可见到砂砾岩沉积时流水作用形成的斜层理。

图5“狮身人面像”
图6 大风吹出来的“凤凰”

  图7 雄狮

  注意雄狮的底座清晰可见清晰平直的节理切割痕迹,说明在其形成过程中,构造作用亦非常重要。

图8 强风吹蚀、磨蚀后留下的风蚀柱、风蚀残丘
图9敦煌雅丹地貌全景卫星照片(照片来自GoogleEarth)

  照片左上部分为标准的雅丹地貌,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在烈风吹蚀下形成白色的长垄状地貌,地貌形态与当地的盛行风向(红色箭头)一致(参见图1)。照片右下部分近东西向出露的白色垄状地貌为间歇性水流冲蚀而成(如黄色箭头所示),与现在的盛行风向几乎垂直,因此常常被吹裂,形成孤立的地貌景观。从本质上讲,罗布泊地区的水陆变迁、流水与风的侵蚀作用等等均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地球表面的面貌(地貌)是地质运动的结果。罗布泊地区独特的地质背景造成了其独特的地貌景观。

  构造专业的博友们,谁来解释一下图9中的构造现象?

  图10雅丹地貌在中国的西北非常多见,这是2003年8月在青海油田附近野外考察的路上随手拍摄的照片,前面的景物像不像另一尊“狮身人面像”?

  图11中国西北还有许多壮观、典型的雅丹地貌在荒野中“沉睡”。例如本图所示为青海冷湖附近尚未开发的雅丹地貌(照片来自GoogleEarth),其规模要比敦煌雅丹地貌景区大得多。

  图12 伊朗Lut沙漠雅丹地貌(Yardangs in Lut Desert,Kerman Province, Iran)

  图片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sht-e_Lut

  图13 火星上的雅丹( Yardangs  on the surface of Mars)

  雅丹地貌几乎在地球各大洲均有报道。甚至在火星上也发现了巨型的雅丹地貌.图片来源:

  http://www.esa.int/spaceinimages/Images/2004/07/Yardangs_on_the_surface_of_Mars

  图14 科学家陈宗器(照片来源:陈雅丹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4041af0102w5t2.html)

  综合自矿业在线等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