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药业,妖股背后何方“妖孽”(盘龙药业是医药龙头股吗)

理财 sddy008 2022-12-24 02:22 309 0

▎盘龙药业,一个流通盘5530万、流通市值仅20亿上下的微小盘企业,因突然宣布进军“抗疫产业”而成为游资坐庄的绝佳标的。资金端的动向异常凌厉,令其很快成为众人眼中的“妖股”;而企业端,则倚靠一盒医院制剂——“清瘟护肺颗粒”与一则开发抗疫特效药的消息,铺排出左手“瘟”右手“疫”的局面。

只是相比其宣称的“钱景光明”新布局,这个风湿骨伤药厂讲的新冠故事,更似一场此地无银的秀演技。虽然眼下尚可延续,却实在难经推敲。参差之下,成色愈弱、愈显算计的味道。

钛媒体编辑丨刘敏

2020年疫情初期,有投资者询问盘龙药业“有无涉足新冠产品在研或投资?”这家市值尚不足30亿的药企答道:“公司目前生产的75%单方乙醇消毒液,适用于防疫消毒。”

2022年1月,西安正深陷疫后两年来最严重一轮爆发当中,又有投资人询问盘龙药业:“西安这次疫情,贵公司有哪些药品用于新冠治疗?”得到的回答与两年前一样。

谁也没有想到,再两个月之后,原本与抗疫交集仅限75%酒精消毒液的风湿骨伤药厂,竟一夜成为“新冠治疗”概念股中的“妖星”。

3月初至4月,公司股价一个月时间上涨两倍,从约26至最高76元,期间还祭出“14个交易日12个涨停板”的罕见景观,甚至几度以30来亿市值的微型身量扛起中药板块领涨龙头之大旗。

与此同时,盘龙药业早在2021年10月拿到批复的可转债,一直“捂”到3月3日股价躁动前夜启动发行,4月8日上市交易即暴涨,创下“两个交易日翻倍”的交易所现行规则内最大涨幅,后继续一路从130冲至403元。

一边是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面对围绕新冠业务、带有显著自问自答色彩的提问,盘龙药业一一予以解答;因过于详细,一度似乎漏了马脚:3月16日的一次解答中,盘龙药业称:“2021年”就已经与“陕西中医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协议”,而该事项却在2022年1月的答复中只字未提。

明牌之下,是事后恍然发觉的暗中行动:随股价冲锋过程,企业股东数量从3月1日前的1.44万人一个月时间变为4.1万人,增加近两倍。基本完成换手出货之后,股价立刻上演20天腰斩,电光火石之间,有人从潜伏到全身而退,有人从满怀希望到高位站岗。

钛媒体APP观察到,原本一直在资本市场交投寡淡的西北药企,之所以能被激荡起股债联动的漫天“鸡血”尽显妖股风范,核心催化是起自3月中旬突然强化抛出的新冠业务“双子”。

一为“计划通过可转债募投的院内制剂集中配置中心平台,对陕西省中医研究院的特批制剂‘清瘟护肺颗粒’进行联合开发”;二是与陕西科技大学通过双方共建的“盘龙药业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联手研发抗疫特效药“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

高调登场的新冠业务虚实如何?钛媒体APP深入调研发现,相比其宣称的“钱景光明”新布局,这个“左手瘟、右手疫”的故事更似一场此地无银的秀演技,虽然尚可延续却难经推敲,参差之下,成色愈弱、愈显算计的味道。

“抗疫应急方”遇上“制剂配置中心”

2020年疫情初起,全国各地的应对措施中基本都有紧急研发、审批抗疫中医制剂的内容。这项工作多由当地权威中医医院牵头,陕西省中医研究院(陕西中医医院)就是在2月初“紧急调动全院资源,医疗、科研、制剂联动,组织国医大师、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顾问团队,群策群力,研讨论证出应对疫情的系列处方。”

陕西省药监局也成立项目专家联络小组,在小组“全程跟进、手把手帮扶、时刻提供政策指导、技术支持”下,经应急审评审批小组研究,陕西省中医研究院的两个新冠肺炎方通过专家论证会,前后约半个月拿到配制备案号。其中之一,就是“清瘟护肺颗粒”。

当时类似的情况很普遍,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0年2月里,就有近60个与抗疫相关的中药院内制剂获批。

院内制剂又称医院制剂,指医疗机构临床使用验证的经方或验方,经一定工艺加工而成的制剂。它是中医方剂的一种延伸,仅限医院内部或固定单位使用,相关审批由各省级药监部门完成。

彼时紧急报批的抗疫制剂批复中,还多了一条限定:“在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一级响应期间适用。”

紧急阶段渡过,在后疫情时期的两年里,人们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大变,在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餐等习惯普及下,加之断续多点爆发带来的管控、隔离、封闭等影响,呼吸科成为医院门诊量下降最明显的领域,甚至一度出现断崖式下降。此种情况,让当年那些抗疫制剂基本都坐了冷板凳。

“清瘟护肺颗粒”再次登上主场,已经来到2022年元旦前后,那两个多月西安遭遇的疫情,给了曾经获批的这些院内制剂再次用武之地。

按照盘龙药业在今年3月中旬所回复,其与陕西省中医研究院早在2021年就签署了战略协议,并计划与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通过本次可转债募投项目“院内制剂集中配置中心”平台,进行“清瘟护肺颗粒”联合开发。

制剂中心:“代工+跑腿”模式能走多远?

盘龙药业称,其“较早就开始了医院制剂的布局,2019年调研后与西安市多家医院达成合作意向。”

陕西省药监局官网显示,2020年4月,相关调研组就对“盘龙药业医疗机构制剂配置中心筹备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2021年,这个“陕西省医疗机构制剂集中配制中心”项目获得陕西药监局批复,当年10月,盘龙药业募投该项目的可转债也拿到证监会批复。

据披露,该项目计划投资1.5亿,商业模式主要是给需要生产院内制剂的医疗机构提供“委托加工、配制服务”。

“院内制剂的备案号有效期一般两年到三年,过了之后就需要重头再来填报一次资料,批准之后才能延续原来的备案号,相比准字号门槛低是低了但手续比较麻烦。”一位西安公立综合医院负责人介绍道。

或因如此,盘龙药业的制剂集中制备中心商业模式中,还包括“承接医疗机构制剂的研发备案服务。”

这种商业模式可归纳为“代工生产+跑腿代办”,虽然盘龙药业并未给出具体加工与服务费率,但仍然坚称院内制剂市场极具“钱景”。

据披露,其院内制剂集中配置中心项目的建设期预测为18个月,税后投资内部收益率为28.98%,税前含建设期投资回收期为5.58年,税后含建设期投资回收期为5.93年。

这些预测的基础是其预计陕西省内的院内制剂市场或达20亿,但业内对此种估计看法不一。

据了解,过去中药院内制剂一直面临标准升级、定价偏低、专利保护不力等现实而大幅萎缩,近些年,国家从保护、支持中药发展考虑,对相关政策有所放松,包括:自主定价、纳入医保、放宽调剂等。

“院内制剂以前是微利,现在自主定价空间就大多了。但对于中医医疗机构来说,也只能是多了一些可对冲药品零加成的利润空间,对支持学科建设有意义,还谈不到多么大市场。”前述西安公立综合医院负责人分析称,“纳入医保,现在的政策也是2010年以前没有进医保的试剂,目前都是作为丙类,就是自费药,所以它的销售面是比较窄。”

“院内制剂拿到市场上卖属于违法甚至等于卖假药,因此流通有限,所以只有那些效果特别好,市场上又没有的品种目前效益不错,其余大都不行。”一位西京医院药剂科人士分析称,“本院的制剂想在他院卖,虽说现在可以调剂,实际操作中审批还是非常严,对于扩大销售面意义有限。”

“买药方儿”背后的算计

在盘龙药业的制剂中心项目里,目前为止明确宣布超越“代工生产+跑腿服务”业务的,就是对“清瘟护肺颗粒”的联合开发。

钛媒体APP发现,其宣称的“联合开发”,本质不过是购买专利,或者更通俗一点就是“买卖药方儿”。

2022年6月10日,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发布《清瘟护肺颗粒新药转化合作企业遴选项目》公告称,“面向中大型中成药生产企业,对清瘟护肺颗粒新药转化合作进行遴选,欢迎有意向的供应商前来报名。”

“这个(新药转化合作)项目,就是说:我们要把清瘟护肺颗粒这个药方卖出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相关人员对该份公告这样解释道。

“经了解,我们公司也已经报名参加(遴选)了。”盘龙药业方面称。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鉴于盘龙药业曾与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签署过战略协议,以及院内制剂报批转新药的客观现实,这次遴选更多是走一个公开程序,清瘟护肺颗粒药方的买家非盘龙药业莫属。

“几乎不可能还有谁能对‘买下这个药方,然后再拿着这个药方去申报新药’这样的事情感兴趣,因为代价高昂这些因素且不说,就算申报下来新药号,你要不拉几个院士背书再砸大钱营销,基本就是个死。“西京医院药剂科人士分析称,”光一个连花清瘟胶囊,现在也有了颗粒,挡在前面,怎么可能指望一个相似的新药有活路?

据了解,企业在购买院内中药制剂上之所以积极性不高,主要由于其大多来源于古方的加减方和老中医的经验方,虽然临床有效但基础研究薄弱,且其用药的临 床记录也不见得会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 范(GCP)的标准要求进行。企业在院内制剂的基础上进行新药开发,成本有时并没有降低,反而因为要支付专利 转让费而增加了成本。

“院内制剂想转成准字号的话,临床的有些数据上能够少一点,那是需要在国家(药监)局去批,正常的流程会比较长至少两年左右。花费也相当大,因为要做大量临床、毒性实验等,目前的情况可能需要3000万左右。”前述那位西安公立综合医院负责人介绍称,“如果真想开发这类新药,现在常见的操作,一般是直接找那类有不用的准字号型号的药厂来转让。”

自2014年至今,盘龙药业的研发投入最高一年为2021年投1402万元,2019与2020年为1300万上下,2019年之前从500余万至800万不等。8年来,研发占比常年徘徊在2%左右。

以3000万的新药报批成本对照,仅此一项就可比肩过去三年的研发总投入,也更让“买药方”开发新药之举颇显讽刺意味。

新冠特效药的梦想与现实

2021年12月8日,盘龙药业与陕西科技大学签订秦药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合作协议,据称是为了“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

这个时点正好卡在西安去年遭遇疫情的爆发点。2022年3月15日,也大约是艰辛抗疫刚得以渡过的时点,陕西科技大学对外披露,《nature》杂志对该校梁承远副教授就新冠肺炎药物研发成果采访了25分钟。

同时称,“梁承远团队所合成的3CLpro抑制剂与PROTACs已申请了中、美、日多国专利,初步构建了抗新冠病毒药物专利池;基于此方案,陕科大生物医药重点产业链成果转化创新团队与盘龙药业报送的”新冠特效药“项目已入选陕西省工信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揭榜挂帅”项目库》。”

这个消息随即通过互动投资平台的多次问答被发酵,其中不乏诸如“”预计什么时间上市,造福全世界!”这种引导式提问。

事实上,该项新冠特效药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通常来说,临床前研究到上市,中间还隔着临床前实验1、2、3期,顺利的话大约十五年。

但市场并不如此理智,在胜算无几的“清瘟护肺颗粒”新药前景、模糊不明的院内制剂市场规模与代工费用以及琢磨不定的新冠特效药研发进展三者合力之下,盘龙药业股价成为过山车。

4月下旬,令人瞠目的惨烈局面下,有投资者发问:“贵公司最近频繁在互动平台宣布有关新冠治疗的进展,是否有恶意蹭热度?”

盘龙药业答曰:“公司尊重每位投资者的提问,并及时给予真实、准确地回答。”

目前,盘龙药业股价的滔天巨浪暂歇,可转债价格的高烧仍未消退,截至发稿其转股溢价仍有160%。

还有两个月,“不是在异动就是在异动路上”的盘龙转债将从9月9日起步入转股期,新冠故事大概率还得讲下去,唯成效难料只能继续关注。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刘敏)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