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圆股份董事长徐刚:捌千错盐湖,海拔4958米上的“二次腾飞”(金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鹏、朱艺艺,实习生李淳永 成都、杭州、上海报道
金圆股份董事长徐刚是个有故事的人,曾任吉利集团副董事长、CEO,百大集团董事长、硅谷天堂执行总裁、苏宁环球总裁……
他于2021年10月份从顾家集团副董事长位置上退休,本已打算回家含饴弄孙,不想经友人引荐,结识了金圆集团实控人赵辉 ,一来二去,竟在今年1月加盟金圆股份任董事长,赵辉则继续担任总经理。
此前,他连金圆股份做什么的都不是很了解,结果几次坦诚沟通后,觉得公司转型的新能源材料是黄金赛道,“这个事情有搞头”。
值此之时,金圆股份已经确立“二次腾飞”战略,开始着手收购盐湖资产,徐刚负责将新战略定位、战略举措和具体规划、步骤及目标任务逐一细化,形成公司转型纲领性文件。
不过,上半年受行业景气度变化、剥离稳定盈利的水泥资产等影响,金圆股份营收下降39.25%,净利润同比下降87.88%。
值得一提的是,金圆股份在盐湖提锂业务上突飞猛进,从收购到出产品,满打满算不到一年的时间,公司的捌千错盐湖2000吨装置全线打通,同步启动的对阿根廷盐湖资产的收购亦取得从0到1的突破,其运作效率之高令业内刮目相看。
只是,转型必定伴随风险。金圆股份的二次腾飞战略到底如何实施,推进转型的具体思路、策略是什么,如何保障计划的快速推进,实现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怀揣诸多疑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对徐刚进行了独家专访。
为什么转型?金圆集团起家于水泥业务,创始人赵璧生“上山砍过柴,用独轮车拉过石灰”,和金圆股份董事长赵辉二人是国内水泥行业知名的“父子兵”。
2014年,金圆股份通过借壳吉林光华控股实现上市;2016年,公司通过发布非公开发行方案,全面启动环保转型,并于2018年更名为“金圆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收入端,向环保转型是成功的,利润端,环保业务却不是一个很赚钱的好生意。
2017年到2020年,金圆股份的环保业务毛利率最高水平仅有7.48%,同期建材业务毛利率最低是30.51%。
对于建材业务,徐刚将其形容为“赚钱,不值钱”。
赚钱,是指在水泥企业一旦拥有了石灰石矿和水泥窑,受到供应半径、消费半径等行业特点影响,就“基本在当地站住了脚,可以实现稳定盈利。”
不值钱,则是指在资本市场。水泥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同时也是一个依附性行业,其景气度与地产、基建高度关联,二级市场难以给出较高的估值。
同时,行业格局已经大致固定,即便是头部企业外部收购区域企业,后者若不是特别困难也不会出售。
“这个不值钱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不值钱。资本市场看成长性,看未来的发展空间;但是水泥行业的未来是很局限的,即便扩大产能,区域内的基建市场也只有那么大。”徐刚表示。
上述背景下,公司启动了向环保领域的转型,如固危废的资源化处置等。
对此徐刚介绍称,“来公司后了解到,当时认为环保领域有前途,在江西收购了一个新建的厂,它的产能也挺大,所以头两年业绩指标还是符合预期的,但是后面在环保这一块受到了两个问题的影响。”
其一,国内对洋垃圾进口限制升级,如废电视机、废电路板、废晶体管、废手机等,金圆股份固危废资源处置来料减少,更不用说扩大处理规模,公司回收的金、银、铜、锡等金属量随之减少。
其二,国内工业电子废品跨省运输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审批手续和程序相对繁杂。
“环保业务的产能上不来,环保板块的效益就没有想象中的这么好。那么你看水泥这个状况、环保这个状况,公司原有两个主业的成长性,在市场投资者的眼里都是有问题的。”徐刚总结道。
转型,也有主动、被动的分别,公司这次是主动转型,核心逻辑就是针对明显看不到未来成长性的现状,需要寻找一个更好的发展赛道。
于是,金圆股份将目光瞄向了新能源汽车和材料。
据徐刚介绍,公司也做了很多比较,最终与捌千错盐湖的所有方达成合作,并于去年九、十月份试探性地进入到盐湖提锂行业。
怎么转型?“二次腾飞的战略,我来了没多久就第一时间公布。”徐刚介绍称。
此次专访过程中,他也对上述转型思路进行了全面阐述。
概况起来有三句话。一是择机战略性退出建材水泥产业,二是可持续发展环保产业,三是着重聚焦发展新能源材料产业。
第一步已经完成,上市公司建材业务载体青海互助水泥公司,最终公开挂牌后由大股东金圆集团承接,上市公司总共可回笼超过30亿元的资金。
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业务作保留,但基本不考虑进一步加大投入。
“环保市场里面有三样东西,第一块是资源化处置,就是工业固危废的提炼,第二块是稀贵金属的再生利用,第三块叫水泥窑协同处置。”徐刚表示,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是上规模,过去每年大概四五万吨、五六万吨处置量,现在要争取到每年8万吨到10万吨。
扩大固废处置规模,又岂不是与上述进口固废受到限制、原料减少的现状相违背?
对此徐刚给出的解答是,“一方面是国内在各个省区全面布点,加大采购团队的建设,到各个省市都要去找。”
另一方面,是加强海外市场的开拓,“美、日、西欧等电子固危废料进不来国内,但这些废料都是客观存在的,他们不会原地处理,往往会运往东南亚和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所以我们就把团队派到那些地方,直接到那些国家去,甚至再延伸到欧美,从欧美、日本等国直接把那个料拿来,就在东南亚找合作者进行初加工”
据他介绍,目前公司已经具备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的采购团队,派往巴基斯坦的团队也已出发,接下来还计划在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立采购团队。
相比之下,发展新能源材料更为重要,直接决定了公司此次转型的成败,该业务也将成为公司主要的资本开支和业务拓展方向。
“公司内部的资金、人才、精力,以及未来的利润,这个(新能源)比重都要占到四分之三,或者五分之四以上……”徐刚指出。
至于金圆股份为何选择盐湖提锂,而不是锂辉石、锂云母提锂,徐刚给出了如下原因。
以赣锋锂业、天齐锂业为代表的矿石提锂龙头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具备强大的资源储备、技术和可观的锂加工产能。
“我们既没有矿产储备,也没有技术优势,且未形成优秀团队,也没有产能,所以不可能占有优势。他们的巨头地位已经形成,那我再进去的话,机会不大。”徐刚表示,在盐湖提锂上,大家却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没有特别突出的领军企业。
同时,相比于矿石提锂,盐湖提锂虽然前期的资源获取不容易,但是一旦建成投产后的后期运营管理相对简单,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如何保障转型快速推进?从2021年9月宣布收购盐湖资产起,金圆股份进入锂盐行业满打满算不到一年,捌千错盐湖建设推进之迅速,不仅远超业内预期,也刷新了国内盐湖项目建设、投产的纪录,为什么动作会这么快?
对此徐刚指出,“因为我们采用的是电化学脱嵌法新技术,这个技术是中南大学赵中伟教授历经多年的发明形成的。”
行业内有个共识叫“一湖一策”,指的是不同盐湖所处位置、品位、自然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提锂技术和开发策略也不一样。
“(电化学脱嵌技术)是把锂的分离和浓缩合并一步到位完成,使得整个建设周期缩短、成本下降、质量提升,且撬装装置可分组安装实施,同时提锂过程中不需要酸碱、特别适合当地环保要求。”金圆股份有关人士此前接受机构调研时曾如此表示。
“收购前,交易对手方就已经做了许许多多的尝试,用电化学脱嵌装置拿捌千错盐湖的湖水去做实验的,在中试的过程前面做了好多准备,是比较成功的,所以我们才愿意收购这个项目。采用他这个技术,对方不仅要负责生产,也要负责提供安装调试的生产设备。”徐刚介绍称。
当然,这只是一些必要前提和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金圆股份清晰的战略规划,与极为突出的执行力。
“公司人手一份的战略规划图,就明确了‘135透清见’理念,即看透一年的经营计划和工作要求,看清三年的工作思路和经营路径,看见五年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公司转型路上的所有动作都是从三句话的战略规划出发。”徐刚补充道。
于公司而言,“二次腾飞”的发展战略使得公司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可以形成合力,集中力量主攻一点。
再如对阿根廷Laguna Caro卡罗盐湖矿权的收购,同样也体现出了上述执行力的优势。
该项目,是金圆股份通过旗下金恒旺公司在阿根廷控股的首个锂矿项目,海拔4010米,位于阿根廷锂浓度和镁/锂比方面最好的区域之一。Laguna Caro卡罗项目具有良好的开采可持续性,根据抽样结果采用谨慎方法预估,锂资源含量为50万吨-100万吨,可支撑年产能1万吨以上的锂盐工厂建设。
从今年5月份开始尽职调查,到7月15日,金圆股份子公司金恒旺在阿根廷设立的辉煌锂业,以2700万美元成功购买Laguna Caro卡罗盐湖矿权。
再到公司在协议签订后,公司一方面按照协议的约定,加班加点完成了所有的审批和材料准备工作,并于8月底已完成了矿权转让契据的签署及交付。
另一方面,为加快Laguna Caro卡罗项目的申报审批及勘探进度,在收购之初公司就已建立专业团队,就未来开发建设作出了详细的规划,包含提前做好进一步物探、勘探环评、正式勘探等各项工作的准备。
目前,公司已将勘探工作细化到“按周计划”,确定了分周工作计划,综合考虑工作权重,将勘探阶段确立8个关键节点,力争1年之内快速推进完成卡罗项目勘探阶段工作,并同步进行正式开采准备工作,以加快项目开发进度,尽早实现投产稳产。
“金圆的高效执行力,将持续伴随公司转型之路。”徐刚如是说。
也正是因为具备上述清晰的战略指引,以及非常详细的开发计划和超高的执行力,金圆股份才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上述成果。
碳酸锂下跌怎么办?之所以将转型重点定为盐湖提锂,而非矿石提锂,徐刚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资源型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就是行业的周期性波动;现在产品价格高都能赚到钱,可是一旦退潮呢?这些问题,投资之前就要考虑清楚。”徐刚表示。
而相比于矿石提锂,一方面世界上盐湖锂资源储量大于矿石锂,另一方面在实现稳定运营后,盐湖提锂成本优势更突出。
以上半年为例,国内在产的13家锂盐行业上市公司中,利润率排名前三的全部是盐湖提锂企业,当期毛利率全部超过90%。
成本越低,抵御产品价格波动的“安全垫”就越高,这在历史上已经得到验证。
如2020年电池级碳酸锂最低跌到4万元/吨,锂精矿价格同步走低,澳洲矿山密集停产、破产,只剩下格林布什等少数矿山正常生产,原因就是其成本足够低,加上股东方天齐锂业的锂盐产能,仍然可以实现盈利。
而据徐刚介绍,目前捌千错盐湖的成本主要分为直接加工成本、盐湖收购的成本摊销,以及资源税和增值税三部分。
“直接成本,就是生产一吨碳酸锂,用多少水、多少电,和机器的折旧、工人的工资,这一块是比较直接的,大概在3万元左右,不超过4万元。甚至,我的目标是在稳定生产状态下,争取做到2.5万到3万。”徐刚介绍称。
盐湖收购费用的摊销,则与公司产量挂钩,“比如现在的估值10个多亿,18万吨的储量,按照10年期计算,相当于一年摊销一个亿,一个亿我分到1万吨,就1万块钱/吨左右;分到5000吨,2万块/吨。”
资源税和增值税是浮动变化的,按产品销售价格计算。假设后期碳酸锂价格回落,对应的这部分成本也会大幅减少。
“所以,我们强调,对国内盐湖业务是尽早投产,尽量多产;现在是有锂,就有纯利润。对海外盐湖业务,则采取梯度开发谋发展、多方合作求共赢的方式。”徐刚说。
当然,产品价格是不断变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于未来锂盐价格的走势,徐刚认为,短期碳酸锂价格还会维持高位,但是中长期价格大趋势会往下走,“高利润会刺激行业加大开发力度,供应量上来后,价格自然理性回归。”
即便2024年到2025年,碳酸锂回到20万元/吨,甚至是10万元/吨,盐湖提锂凭借低成本优势,仍然有利可图。
再有,就是从获取资源时就要有效控制风险。
按照“二次腾飞战略”中的515规划,金圆股份还计划用5年时间,将锂资源可开采储量提升到100万吨规模,年产能增加至5万吨。
“我们把阿根廷的70多个不同的湖都做了全面的分析,现在手里储备的有三四十个不同类型的湖,要去洽谈,并在中间挑选最合适的。”徐刚表示。
他还补充道,战略上要大胆,不然什么都做不来;战术上则要谨慎和稳妥,不能轻易就花出去几十个亿。我们毕竟无法与财大气粗的行业巨头相比,花钱一定要小心仔细一些,“钱扔下去容易,捡回来太难。”
盐湖项目何时形成收入?借用徐刚的话来说,“捌千错盐湖处在海拔4958米,说难听点就是生命禁区。”
今年8月26日,该公司公众号发文,历时127天,2022年8月25日,金圆股份捌千错盐湖年产2000吨碳酸锂产品线全线打通,顺利批量产出碳酸锂。
“现在可以生产精制碳酸锂了,再往下到工业级碳酸锂也做得到;但是我们不大愿意在上面做,因为上面太高了,毕竟条件艰苦。”徐刚介绍称,所以计划在阿里做成精制碳酸锂后,运输到成都、格尔木,进一步提纯,“那个加工费就很便宜了,加个几千块钱一吨就出来了。”
所谓电池级、工业级和精制碳酸锂,主要实质在于产品纯度的差异。
一般来说,可以达到销售标准的是工业级碳酸锂(99.2%),精制碳酸锂则是指纯度在85—90%之间,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内这类产能不少,如上半年毛利率显著低于同业的融捷股份,其锂盐产能就是以提纯为主。
由于捌千错盐湖海拔过高,目前金圆股份规定当地员工“干20天、休息10天”,并采取轮岗制度。
至于何时可以实现碳酸锂批量生产,并有望贡献实际收入和利润?
徐刚表示,“从8月25号全线打通后就已经批量生产,现在处于爬坡的过程中。9月份有机会产出,因为8月份只有几吨产品。”
按照上述时间表保守估计,预计最迟四季度开始,金圆股份便可以实现锂盐产品的实际销售,并有望转化为报表层面的收入和净利润。
此前公司也已公开表示,今年确保实现1500吨碳酸锂的产出,并争取2000吨的产量目标。
数量不多,但是由于锂盐单价足够高,最新市场均价已经再度逼近50万元/吨。
即便按照相关上市实际销售价格只有市场价的80%的现状估算,若年内销量达到2000吨,也可以实现8亿元的收入。
同时,考虑徐刚所给出的成本情况,今年四季度其锂盐业务所实现的利润,便足以覆盖掉此前剥离出的水泥资产利润规模。
“我们能做的是想办法抢时间,把这个上升周期的收益先拿到手。”徐刚表示。
还需要指出的是,上述2000吨产能只是“试验产能”,主要用以检验公司生产技术、工艺,大规模的产能释放要到明年。
“2000吨的车间打通了,另外两个4000吨,合计8000吨的项目已经启动建设。”徐刚介绍称。
公司近期接受机构调研时也表示,公司将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力争按计划建成剩余 8000吨的碳酸锂生产线。尽管受到国内及矿上多次防疫措施的影响,在项目建设稍有延迟的情况下,公司仍按原计划今年产出1500-2000吨碳酸锂的生产规划,明年计划产出8000-10000吨碳酸锂产品。
从一系列规划的推进,可以看到金圆股份转型的勇气和决心。但是,于上市公司而言,不管企业选择的赛道多性感,逻辑闭环有多完美,优势如何突出,还是要实际业绩说话。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