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太谨慎了吗?对比偷渡阴平,为啥邓艾能成功(诸葛亮怎么知道邓艾偷阴平?)
原标题: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太谨慎了吗?对比偷渡阴平,为啥邓艾能成功
一句话,成功率不高。若要此计成功,需满足的条件有以下几项:1、魏延需10日内抵达长安。2、长安夏侯楙未设防,且一听到蜀军来了就逃。3、此行动需曹魏完全不知情。4、夏侯楙逃走后,要给魏延留够10日口粮。5、诸葛亮主力20日内到长安。
5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否则,魏延加他的5000人就白送了。一条一条分析。1、曹真西征时,大军在子午谷走了1个月。2、夏侯楙确实评价挺差,可万一来个闭门不出?你认为轻装急行的魏延还带上了云梯、冲车等攻城器械?
3、在三国时期,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倒是没问题。可联想到明代末年,初代闯王高迎祥率军5万走了半个月才到达黑水岭(子午谷出口),却被明朝大将孙传庭以逸待劳聚歼一事,身处上帝视角的鄙人,也不由自主地为武侯倒吸一口冷气。
4、想到一个驳论。穿插分队带辎重越多,行动越慢,泄密的可能越大。带辎重越少,速度倒是快了,夏侯楙抵抗的意志就越强。5、《三国志》里的魏延说:“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诸葛亮的主力能在20日兵出斜谷而到长安吗?回想武侯的原计划,赵云扬声出斜谷,却被曹真击退的事实。难不成蜀军主力比赵云的偏师目标还小?因此,只要把这个战略仔细拆解来看后,你会发现,里面每一步都充斥着失败的大概率。
且5个条件需同时满足。按照概率和统计学:就算是每一步的成功概率是50%,5条同时满足,计划的成功率也不过6%而已,近乎不可能。捎带着,5000人对蜀国军事力量是什么概念?话说蜀亡时户94万人口,全国军队10万。
就算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带兵10万,5000精兵是个什么概念?全国人口的200分之1!估计真用了此计,那才叫穷兵黩武了吧。再说了,就算是胜利会师,拿下长安又如何?当年马超也拿过长安,一样被曹操在潼关堵住了。想想曹魏的战略纵深是多少?
至于有人说:邓艾袭击阴平不也概率挺小的吗?诸葛亮就是太谨慎了,不善用奇谋,舍不得孩子咋套得了狼呢?需要搞清楚2次行动的不同之处。邓艾的偷渡阴平,是在钟会率大军在剑阁压制住姜维的情况下,没有给自己限定时间的情况下展开的。
三国末年,曹魏征蜀多少人?18万。邓艾渡阴平用了多长时间,1个月。“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700余里。”“11月,邓艾帅万余人自阴平逾绝险至江由。”而魏延呢:“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长安志》载,谷长六百六十里。
同样可能性都无限趋近于零,一个是对方主力被压制,有充裕时间可以展开穿插。一个是主力尚未压制对方,需要赶时间。抛开战略战术层面的问题,从国家战略来讲,诸葛亮在资源人力地盘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作为军事统帅,应该考量的需要更多。
从第一次北伐的情况来看,诸葛亮的战略重心从来不是长安,一战定胜负。而是先取陇右五郡。汉中之战后,曹操迁汉中10万人口于此,人力和经济资源丰富,若能有幸达成此目的,以此为资,作为进一步向东发展的跳板。
魏延作为1位一步步从基层上来而“善待士卒”的将军。毫不怀疑其优异的战术指挥和良好的带兵能力;也不怀疑他之前在汉中镇守近10年,对陇右曹魏将领、风土人情的情报熟悉;更不怀疑他真能率军从子午谷出兵,克服掉一个接着一个的困难。
但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也。在“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九分之一也。”的总体国力差距而冒不起险的情况下。还是那句话:历史上,从来没有集多次的战术胜利,换取战略劣势出现改观的道理。
用一句那些网络上“意见领袖”的话吧:“你这么爱国,怎么不把心思精力放到国计民生上?”对啊,诸葛亮拓展人口领土资源,就是在认真想办法,循序渐进地提升蜀国国力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