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国几大银行破产倒闭过程?(08年金融危机美国倒闭的银行)

理财 sddy008 2023-03-13 15:12 282 0

先从美国房产开始说起。

1993 年 3 月-2001 年 3 月,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

与此相应地,美国房价从 1997 年开始走出一轮上涨行情。

房地产上涨的初期,还是反映了美国增长强劲的经济基础的。

但进入 2000 年之后情况开始有所不同,房地产泡沫开始出现,并越演越烈直到失控,最终触发 2008 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

2000 年,刚刚进入千禧年的美国虽然还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扩张周期之内,但情况已经开始不那么顺利了。

3 月 8 日起,飙升 3 年的纳斯达克指数(1997 年纳指 1280 点,2000 年 3 月份纳指突破 5000 点)开始一泻千里。

受股市冲击影响,投资者将资金转向房地产。

2001 年 1 月 3 日,为应对危机美联储一次性降低 50 个基点,降息周期自此开始。

正当美联储全力以赴对付科技股泡沫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时候,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发生了。

这场在美国本土发生的恐怖袭击,对美国人的心理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冲击。

于是在科技股和 911 的接连影响下,消费者支出迅速疲软,投资热情备受打击。

2001 年 11 月的密歇根大学通胀指数竟然历史性地暴跌至 0.4%,要知道自该指数诞生之日起还从来没有哪个月跌破 1% 以下。

美国上下都陷入到一片恐慌当中。

对冲冲击,美联储责无旁贷。

911 之前,美联储已经连开 8 次会议(其中三次为临时增加的紧急会议),911 之后再次于 9 月 17 日召开临时会议,一次性调降 50 个基点,至 3%。

尽管动作坚决,但美联储对未来却满是忧虑。

因为 9 月 17 日,联邦基金利率较之年初已经下降了 3.5%,按照这个速度下去,美联储马上就没子弹了,但经济转暖的征兆还迟迟未现。

与此同时,来自日本通缩对经济恶劣影响的恐惧迅速盘踞在美联储的上空。

日本深陷通缩已近 10 年,为拯救日本经济,央行将利率降为 0。

但由于陷入流动性陷阱,日本央行使尽浑身解数,却也是无力回天。

前车可鉴啊。

美联储的上空阴云密布。

面对内需不振的局面,是节约子弹还是继续降息?

左思右想之后,美联储决定动手,而且要抢在通缩的前面发挥利率工具的作用。

于是最后的结果是 2001 年美联储破天荒地一年之内连开 12 次会议,降息 12 次(联邦基金利率调整 11 次,贴现率调整 12 次),利率从年初的 6.5% 降到了年底的 1.25%,终于抢在通缩之前将经济拉了回来。

但由于复苏态势非常微弱(2001 年 GDP 增长率仅为 1%),美联储在此后一直都把通缩视为最大敌人,至 2003 年 6 月 25 日,利率已经降至 1%。

这场美联储对抗通缩和衰退的大战惊心动魄,但最终美联储还是取得了胜利。

然而在无人注意的角落处,房地产泡沫却象攀附在大树身上的蔓藤,随着美联储对抗通缩的努力而迅速膨胀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大不掉之势了。

而且房地产显然还是一枚罂粟,它不是烈性毒药,它是让人在享受中不知不觉陷入其中,直至形容枯槁灰飞烟灭。

由于每个人都从房地产的上涨过程中分享到了好处,房地产的弊端很难被人认识到,更不要提预防。

事实上,人们是在享受房地产泡沫。

持续降低的利率,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购房热情,刺激这轮自 1997 年开始的楼市,不断创出新高。

根据凯斯-席勒指数(Case-Shiller index),2006 年的房价对比 1997 年上涨了 85%,即使对比 2000 年也上涨了 72%。

2005 年《经济学人》在洛杉矶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地购房者对未来 10 年内房价增长的平均预期为每年上涨 22%!购房情绪的狂热可见一斑。

当然也不能说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2003 年《经济学人》等学术期刊开始出现房地产泡沫的探讨。

但在监管层方面,这种声音还是非常罕见。

因为美联储的主要目标,始终在瞄准通缩。

2004 年 6 月 30 日,美联储在通过对通缩风险的谨慎考察之后,终于开启了加息周期——仍然没有顾及房地产市场。

购房者的成本随之水涨船高。

截止 2005 年底,这轮加息周期以 25 个基点的步长已经连续加息 13 次,从 1% 上涨到 4.25%。

进入 2006 年之后,从格林斯潘主持的最后一次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到 6 月 29 日,美联储再次连续加息 4 次,至 5.25%。

连续不断的小步快跑迅速加重了购房者的负担,很快房地产链条在承受力最差的地方开始出现了裂缝。

房贷,最初跟次贷没有关系。

最初的房贷,是面向优质客户的,而房地产也是优质抵押资产。

最初的次贷,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信用风险。

因为这些客户只是不符合正常房贷的部分非实质要件。

但随着房地产行情的持续上涨,在各路资本、尤其是影子银行的推动下,以及房地美和房利美的推动下,房贷准入开始形同虚设,贷款条件不断放宽。

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方推动目标客户群体从高端覆盖向低端,同时按揭成数也越来越高。

在各路资方、尤其是影子银行的怂恿下,甚至出现了 0 首付的情况。

受此影响,贷款质量日趋下降,次贷真的变成了比较次的贷款。

但在房价不败的行情下,这些风险完全被掩盖住了。

有房一族,甚至把购房变成了提款机:

房价上升后他们可以重新抵押再融资,新贷款不仅利率更低,而且借新还旧之后多出的一部分变成了购房者投资的奖励。

这样的业务虽然投机,毕竟还是真的。

但有些业务就完全变味了。

一个身居加州年收入不到 15000 美元的墨西哥裔美国家庭,其英语水平甚至不足以应付日常交流,但却被登记为农业技术员,在新世纪金融公司获得了 72 万美元的房贷,购买了一套价值 72 万美元的住房!

在资本冲动和监管缺位的合谋下,欺诈和骗贷这类更严重的风险也进入市场了,推动泡沫迅速扩张。

但人们看不到其中的危险,只能感觉到房价不败带来的赚钱快感。

1994 年次级贷款的放款额为 350 亿美元(不到总贷款额的 5%),但到了 2005 年已经达到 6250 亿美元,占总贷款额的 20%。

同样在房价不败的行情下,美国当局也变得麻木起来。

2005 年,时任布什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伯南克——也就是格林斯潘之后继任并挽救美国经济于水火的美联储主席——还在宣称「房屋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基础的强劲」。

当局态度可见一斑。

2004 年 6 月以来的加息周期打破了泡沫的生产逻辑。

购房人的支出必须要与自己的收入能力赛跑。

现在就看谁离红线比较近了,收入越高越安全,收入越低越危险。

这个过程中,处于风险最高端的次贷借款人由于承担的压力最大而首当其冲。

之前,凭借房价上涨,经济拮据的业主还可以利用房屋升值或借或卖来弥补抵押贷款。

但这种方式偿债的前提是房价上涨。

房价一旦开始下跌,房主就失去了偿债能力。

房价会下跌吗?

冲突紧张起来,就差最后一根稻草了。

2006 年 5 月,凯斯–希勒房价指数出现了 10 多年来的首次月度下降。

房地产不败神话即将幻灭。

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

债务泡沫

2006 年 7 月份,据美国商务部报告显示,美国新房开工数量下跌 2.5%,为近两年来最大降幅。

与此同时美国全国房地产商联合会公布,7 月份发展商信心指数跌至 32 点,下探至 15 年来的最低纪录。

据估计,房地产市场的收缩导致 2006 年二季度 GDP 减少 0.7%,下半年的 GDP 减少 1.2%。

随着楼市寒流,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水泥、钢材等行业也开始受到冲击。

居民购房情绪转向观望,同时由于房地产财富效应减弱,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意愿,进一步压缩了支出。

经济降温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既包括美联储升息带来的影响,也包括高油价带来的冲击。

但不管什么原因,经济降温本身也是经济周期的自然过程,现在它和楼市寒流形成了相互推进的反馈闭环。

2006 年第一季度还高达 5.6% 的 GDP 增速——这是 2003 年第三季度以来增速最快的一个季度,到第二季度就已经突降至 2.6%。

消费、失业、通胀等诸多重要指标,也随之开始出现问题。

2006 年第一季度的消费开支按年率计算增长 5.1%,也是自 2003 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增幅,但到第二季度仅增长了 2.5%。

与此同时,美国失业率则从 6 月份的 4.6% 升至 7 月份的 4.8%,达到此前 5 个月来的最高水平。

对此,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爱德华·拉齐尔表示:下调经济增长预期,主要是受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影响,且降温幅度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

但他同时也强调,美国经济虽然经受了房市降温的冲击,但目前仍在稳健运行。

他太乐观了。

事实上,仅仅房地产泡沫的话,其后果还没有那么严重,毕竟只是一个市场的问题而已。

但房地产泡沫的基础上长出了债务泡沫的话,那就要命了。

不幸的是,现在的债务泡沫已经硕大无朋了。

就当时的次贷规模而言,美国次贷存量约为 1.5 万亿美元,而且这还是总量,并不是直接损失。

哪怕 30% 烂掉也不过 4000 多亿。

这一数额相对于美国 13 万亿的 GDP 和 25 万亿的债权市场规模是非常小的。

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体系内,这一损失的规模也不过仅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 3.6%,占比相当有限,完全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的应对能力范围之内。

但华尔街的投行精英们介入了——

华尔街第一步,将房贷证券化。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