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中国及分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及存量分析「图」(2019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速)
一、社会融资规模定义及构成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社会融资规模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直接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及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信用或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或信用支持,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和存量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强,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且数额巨大、增长迅猛。2013年是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一年,规模在17.3万亿元。2014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16.5万亿元,较上年减少8598亿元。人民银行数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3.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8万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社会融资规模是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虽然某些年份的值低于上一年,但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是逐年增长的。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0.75万亿元,同比增长9.8%。截止2019年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是21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推陈出新。资金的供给渠道由传统的银行机构,扩大到证券、保险、信托、贷款公司等其他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对我国实体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影响的金融变量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和信贷,还有信托、理财、债券和股票等其他金融资产。2019年上半年,我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21万亿元,同比下降12.4%;委托贷款余额为11.89万亿元,同比下降9.9%;信托贷款余额为7.88万亿元,同比下降4.9%;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下降9.6%;企业债券余额为2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为8.45万亿元,同比增长44.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分析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在某个区域范围内的实体经济在一定时间期限内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支持的总量。具体的统计口径和原则与全国标准一致。区域的社会融资规模可以反映某个区域获得资金支持的情况,进而反映该区域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等情况。从2018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看,浙江为19499亿元、北京为17784亿元、江苏为17699亿元,分别位列第二、第三、第四。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社会融资规模发展意义分析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由我国首创和独创,我国也是唯一统计该指标的国家。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指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迄今这一指标已连续8次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
目前我国金融宏观经济调控正朝着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动态平衡的方向发展。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反映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的统一。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全社会各类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状况,对于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融资规模在综合反映实体经济融资总量的同时,还提供了类型结构、地区流向和行业投向等信息,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前瞻性地反映实体经济融资规模变化的方向、地区差异、行业发展动向、宏观杠杆率变化等,符合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有助于实现金融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之间的有机统一、动态平衡,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