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第二!苏州上半年新增14家上市公司(苏州最新上市公司)
如果说企业如同一个个红细胞,那它们所在的城市就是人体。红细胞充足活跃,人也精力充沛。上市公司作为众多红细胞中,更大、更强、更有活力的群体,多数处于领跑的位置。透过人体中的红细胞数量与质量,我们也就能从显微镜下看到一整座城市的经济活力。
一季度时,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上的前三名是沪京广。但纵观整个上半年,京沪虽依然稳居三甲,却有苏州强势发力,与上海并列榜眼。
让人不大能想到的是,嘉兴市有7家公司上市,以“黑马”之姿成功闯入八强。
苏州上半年新增14家上市公司,仅次于北京、与上海并驾齐驱
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均有85家公司登陆A股市场。回顾一季度,上海、北京、广州分别有9家、7家、5家公司成功登陆A股,居于第一方阵。二季度,北京、苏州、深圳发力,分别新增10家、10家、8家上市公司。
纵观整个上半年,北京、上海、苏州领跑第一方阵,深圳、广州、成都、嘉兴则居于第二梯队。
二季度,万亿GDP城市俱乐部中,长沙、青岛分别收获2家、1家上市公司,实现了2022年新增上市公司零的突破,而郑州还处于“蓄力”阶段,在24个俱乐部成员中暂时掉队。
“蓄力”中的河南省,对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其实相当重视。2022年7月6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推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自2022年起5年内,力争全省每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其中郑州5年新增33家。方案还提出了相关配套激励政策,按照IPO申报节点,由省财政给予50万元、150万元不等的补助。
从新增上市公司的市值看,北京不仅新增公司数量多,新增合计市值及新增公司市值均值也高——北京二季度新增10家公司,新增市值合计高达9686.95亿元(新增市值为6月30日收盘数据,下同),单家公司新增市值都接近1000亿元,将其他城市远远抛于身后。
北京登顶原因 总部经济高度发达
二季度,北京新增上市公司市值近万亿元,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具体来看,与一季度中国移动(SH600941,股价58.20元,市值1.24万亿元)上市类似,二季度中国海油(SH600938,股价15.10元,市值7193亿元)上市,也贡献了超过7000亿元市值,成为绝对主力。中国移动、中国海油接力上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总部经济”的特征。
截至7月29日,北京共有441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20.91万亿元。记者分析市值前30的上市公司发现,它们几乎部是业务覆盖全国甚至全球,总部位于北京的大型企业。从行业上看,这30家公司主要集中在银行、石化、电力、通信等行业,关乎国民经济的命脉。
北京总部经济发达,与北京的区位、金融资源、交通等优势密不可分,来自政府层面的重视同样显而易见。2021年2月,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促进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规定》,提出从研发创新、知识产权等角度对总部企业提供支持。
北京A股上市公司市值前30名中,工程机械龙头三一重工(SH600031,股价17.04元,市值1447亿元)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三一重工起步于湖南小城涟源,后转战长沙,2012年宣布将总部迁往北京。在当时的公告中,三一重工表示,将总部迁往北京的原因之一是加速推动公司国际化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三一重工的兄弟公司三一重能(SH688349,股价51.30元,市值604亿元),也在二季度成功上市,两家公司的注册地和办公地都位于北京昌平。三一重能近年来在风电整机市场份额迅速提升,此次IPO募集56亿元,将投向新建大兆瓦风机整机生产线项目等。
当然,有企业将总部搬入北京,也有企业选择离开。国内水电龙头企业长江三峡集团2021年迁往武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成都两架“无人机”比翼科创板
求婚现场,一架小巧的无人机送来了钻戒,这种浪漫的感觉可能会维持一辈子;校庆,来一场炫酷的无飞机表演,也已司空见惯;丰收时节,一朵朵雪白的棉桃在枝头绽放,无人机喷洒着落叶剂,等叶子落光再机械采摘,可以大幅提高棉花的品质……
按用途分,民用无人机主要应用于测绘与地理信息、农林植保、安防监控、快递物流、巡检等方面。
图片来源:中无人机招股书截图
提及无人机,很多人会想到深圳的大疆。不过,成都、南京的无人机企业数量也不少。
根据《无人机产业发展指南-成都模式》一书中的数据,成都从事无人机销售、研发、运维管理、应用服务的相关企业有约200家,其中军品企业有30余家,民营企业规模在70人以上的企业有40余家,规模在40人左右的企业有100余家。
6月29日,作为成都无人机产业的代表公司之一,中无人机(SH688297,股价49.40元,市值333亿元)在科创板完成首秀,当日盘中最大涨幅接近80%。
至此,成都两大无人机公司——中无人机、纵横股份(SH688070,股价52.78元、市值46亿元)在科创板顺利会师,比翼齐飞。其中,中无人机主要生产军民两用翼龙无人机,纵横股份则以工业无人机的生产为主。
此外,成都另一家无人机行业公司——立航科技(SH603261,股价46.76元,市值36亿元)也已经上市。
这三家公司上市的背后,离不开成都无人机产业链的支撑,具体来说,是合作伙伴及高端人才的支撑。
王利光,纵横股份副总经理、无人机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无人机的研究,擅长无人机总体设计、机械设计。他在微型飞行器、低雷诺数空气动力学、低湍流度实验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2017年6月入选成都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蓉漂计划”、被授予成都市特聘专家称号。
王利光不是唯一一个选择成为“蓉漂”的人。每年4月最后一周的周六,是“蓉漂人才日”。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成都10年(2011年~2020年)人口净增加581.89万人。这些净流入的人口,一边彰显了成都的吸引力,一边也为成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我们公司2010年成立的时候就在成都,专注做无人机的飞控系统。”纵横股份董事长任斌曾在分享创业经历时提到,2015年做无人机整机的时候,投资人并不理解公司为何扎根成都。
“我跟投资人讲,无人机是ICT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赋能航空产业的结果,无人机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需要潜心打磨和长期沉淀。”而他选择扎根成都的原因,是这里有深厚的航空产业基础,这座城市的开放性、包容性,更适合工业无人机产业的发展。
纵横股份无人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到2024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157.27亿元,2015年~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43.03%。此外,预计至2024年,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3208.20亿元,2015年~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7.55%。
“航空产业的创新,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力。在成都,我们一点一滴地积累,不断思考、研发、打磨产品。”任斌表示,也是在成都,纵横股份取得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研发成果——研制出了CW大鹏无人机。
企业享受到的种种优渥环境背后,是当地政府的高瞻远瞩、提前布局。
早在2017年5月,成都就在《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从政府层面对无人机产业进行规划。同年7月,《成都市通用航空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无人机在成都市国土测绘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其商用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上正式提出,成都将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重点打造工业无人机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成都无人机产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今年4月,《成都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出炉。在“产业数字化”提出的突出发展的七大数字新兴优势产业中,无人机产业被放在首要位置。
原标题:城市IPO季度观察丨上半年北京新增17家上市公司,苏州、上海并列第二,一匹“黑马”进入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