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入中国股市外资创5年最高,3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50.1,中国经济复苏了吗?(外资流入国内)

理财 sddy008 2023-03-09 17:07 320 0

自2019年12月31日,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武汉市发现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以来,新冠肺炎已经爆发了整整3个月。

现如今,中国的疫情得到控制逐步复工,但随着国外疫情爆发工商业停滞,整个第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历史性的大跌。

过去两周流入中国股市的资金创五年最高

过去一个月,全球主要股指在3月和一季度的表现遭遇了遍地惨绿的状态,相比之下,中国股市的跌幅要少于全球其他股市。

今年3月,中国上证综指下跌了4.51%。而截止今天早晨美股收盘,道指和标普500指数3月分别下跌13.7%和12.5%,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单月跌幅。

今年第一季度(自然季)中,道指创下自1987年以来最高季度跌幅,以及有史以来最高的第一季度跌幅。标普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季度跌幅,以及史上最高的第一季度跌幅。

中国股市表现好于全球(图源:金融界网站)

据路透社报道,过去两周,流入中国股市的资金飙升至逾70亿美元,为近五年来的最大资金流入。投资者将希望寄托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新冠病毒疫情引发的衰退中复苏上。

“中国和北亚是最先出现疫情的,而且已经有迹象表明它们的疫情是最先消退的。”英国安石集团新兴市场股票投资组合经理Edward Evans表示,“多个方面的宏观经济数据相继改善。这与发达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出现‘第二波’疫情,它们也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EPFR Global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5日当周,流入专注于中国的基金的资金为32.6亿美元,前一周为38.3亿美元,为2015年5月以来的最大流入。

在中国部分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被封锁两个月后,政府正推动商业企业和工厂复工,同时推出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以刺激经济在截至3月当季从人们担心的全面经济萎缩中复苏。

Federated Hermes表示,该公司已增加了对中国股票的资金配置,年初时为减持,而安石的Evans则表示,他看好那些将从中国政策刺激和国内消费中获益最多的中国个股,特别是那些专注于虚拟世界的股票。

中国经济复苏了吗?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3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在上月大幅下降基数上环比回升,其中制造业PMI为52.0%;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0%。

图源:国家统计局

不过由于PMI是环比指数,3月制造业PMI大幅回升,更多源于2月的低基数,并不意味着经济同步改善。国家统计局称,通常当PMI连续三个月以上同向变化时,才能反映经济运行的趋势性变化。

52.0%意味着,“3月好于2月”的企业比“3月差于2月”多4个百分点。回顾2月PMI采样时段(1.26-2.25)内,全国范围内进行严格的封锁与隔离,企业经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创下了一个历史新低的基数。3月比2月要好几乎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就4个百分点的差距而言,改善程度也并不是很大。

4月1日上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环比扩张速度达到疫情之前的中枢水平,但仅略高于荣枯线,录得50.1,这一走势与统计局制造业PMI一致。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中国3月财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图源:FX168)

仅略高于荣枯线的数字表明,相比于2月经济活动的大面积停滞,3月制造业活动改善幅度仍较有限,本次调查是在12日-23日收集数据,也就是说到3月中旬,企业复工复产还在有序进行当中。

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3月制造业承受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复工复产尚不充分;另一方面,外需恶化、国内消费需求尚未大面积启动,因而造成生产扩张仍比较有限,没有看到明显的生产回补。

而从同比数据可以看到,由于3月PMI回升程度不够,同比未能在疫情发生之前的“轨道”上继续运行,而是掉落到更低的位置上。

图源:招商证券

3月中国制造业没有明显好转与疫情在全球爆发息息相关,由于出口贸易是中国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全球需求萎缩,由此带来的“订单荒”已经开始出现。

据财新网报道,多地外贸厂商反映,3月初以来已陆续出现国外客户取消或收缩订单规模的情况,使得刚刚复工的外贸行业再次陷入冰点。3月PMI也证明这一现状,新出口订单虽环比回升,但仅录得46.4,仍处于较低水平。

据《证券日报》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31日,欧、美、日、韩等整车制造业集中地已有累计超过120家汽车工厂处于停产状态。同时,包括福特、通用、菲亚特克莱斯勒等行业巨头,均决定将旗下北美工厂停产计划延长至4月份。另外,丰田也将在4月3日停产多条日本本土生产线。

资深汽车分析师林示表示,全球各大主流汽车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中,散布着大量的国内零部件企业。或许在一级供应商中没有国内企业身影,但是二级、三级供应商乃至原材料商中必定有国内零部件企业参与。

随着全球范围内汽车产业按下暂停键,“从4月份起的大部分海外预订单现在都被取消了,而外贸业务占到了公司销售比例的30%左右。”江苏地区某轿配厂供应商从业人员表示,外贸订单大量削减的业务量,将会沿供应链进行传导,“接下来我们对上游供应商,尤其是原材料的需求也会减少。”

“工厂2月份复工后只能维持单班生产,3月份以来努力地在找人招人,刚刚恢复双班正常状态。但美国、墨西哥、西班牙等在内的欧美工厂都直接取消了4月份起的订单。”广州地区一家整车线束供应商负责人表示,“人是到位了,但单子又没了。”

目前欧洲、日韩很多零部件企业、大部分汽车企业都已宣布停产或部分停产。尽管大部分整车企业进口零部件库存普遍较高,但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疫情恶化导致零部件企业、材料企业进一步停产停供,国内汽车和零部件复产将面临直接冲击。

无独有偶,3月份开始,不少食品行业外贸企业陆续收到客户订单取消、暂停的通知,而有些已经完成的订单被要求延期出货。

有数据显示,今年,有93%以上的水产企业订单环比去年减少,其中超过55%企业订单下滑幅度达到50%以上。欧美市场是目前的出口重灾区。

“2、3月外贸订单已经下降了15%,随着疫情的扩大,订单压力也在加大,4、5月份的订单还未结束,但我们预计会下降40%-50%。”圣农食品总裁周红表示,订单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冲击外部需求骤降影响了客户的常规订单,疫情期间人员流动的双向限制,也使得新产品订单迟迟无法确认。

网上就有段子表示:整个肺炎疫情中,外贸企业可谓打了个全场。

截止2019年上半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3万家,带动就业1.8亿人以上。从“用工荒”到“订单荒”,全球新冠疫情数字大幅增长的背后,是中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大考。

全球供应链可能中断

据彭博社报道,一个月前,矿产商对中国需求的暴跌倍感担忧,现在却接连接到中国客户的来电,担心世界其他地区的供应出现中断。

花旗集团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随着上周复工复产的步伐加快,包括城市交通、发电量和家庭销售等数据都在逐渐恢复正常。部分金属库存已经开始下跌,显示需求有所改善。

“我们接到中国客户的来电,希望确定我们是否能按计划向他们交付产品,”澳大利亚镍生产商Western Areas Ltd.的首席财务官Joe Belladonna表示。该公司拥有必和必拓和金川集团等企业的供应合同。

Belladonna表示,随着中国客户恢复生产,“他们更加担心我们了”。他说,公司在澳大利亚西部的运营目前为止保持正常。

包括智利国家铜业公司、淡水河谷、Freeport-McMoRan Inc.等全球最大的金属生产商已经表示,停工或交通限制将会影响他们的运营,还有几十家矿业公司撤回了年度产量展望。

除了资源国家的原材料,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导致全球生产体系、产业链出现紊乱,欧美发达国家的供应链断裂也影响到了中国。

国际上疫情最严重的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是中国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其中相当部分短期内难以被替代,比如存储器、通讯设备零部件、机动车变速箱等中间品,以及半导体制造机械、光学仪器和金属加工中心等资本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断,产业链断裂,中国的中间品、资本品进口也将面临供应中断风险,对中国制造业将会造成更大冲击。

比如对抗击疫情至关重要的呼吸机,中国企业部分核心零部件仍需进口,这部分零件供应短缺,即使有订单中国的产能也很难提升。

据路透社3月30日报道,在G20贸易部长的一场视频会议上,世行的一名高官说,这场流行病预计会使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扰乱供应链,打击关键的贸易节点。

视频会议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贸易部长们承诺将“立即采取必要措施”促进贸易,鼓励增加设备和药品的生产,并将供应链中断程度降至最低。

报道称,G20贸易部长一致认为,所有紧急措施都应是“有针对性、均衡、透明和临时性的”,同时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而不应设置“不必要的贸易壁垒”。

然而,部长们并未明确呼吁取消许多国家(包括法国、德国和印度等G20成员)颁布的药品和医疗用品出口禁令。

3月中旬,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首席贸易顾问之一Peter Navarro曾提出,他正在向特朗普总统提出一项行政令,以减少美国对外国供应商药品的依赖。还将鼓励包括国防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和退伍军人事务部在内的美国政府只购买美国制造的医疗产品。不过这一提议受到了美国药物研发与制造商协会(PhRMA)的强烈反对。

随着疫情持续,类似上世纪“大萧条”时期的全球贸易萎缩似乎正在上演。联合国秘书长指出,从目前看,全球经济衰退不可避免,新冠疫情可能导致2500万人失业。

3月2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发言,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是负增长。

新冠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