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腰斩会不会导致金融危机 你的担心不用怕(房价降经济崩盘)

观点 sddy008 2023-02-20 17:56 249 0

房价大幅度下降 会百业萧条 工作也找不到吗

(文/马跃成)

最近写的几篇房地产评论文章,回答了当前的楼市热点的几个问题,网友评论如潮。我写文章的一个观点就是,抛砖引玉,一直认为评论更精彩,所以总是不遗余力地推荐大家看评论。一篇文章,只有一千多字,无论个人才学、观察、认识都很有限,不可能把问题交代的很清楚,但是,网友高手云集,留言评论里面,观点异彩纷呈,素材也很多元,会让文章完善起来,读过之后,一定是收获多多。所以说,留言和评论是一篇好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面是一个网友的留言,我试着把我的观点讲解一下,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评论。

@Satan71406563 在我的一篇文章后留言中说,作者分析的很有道理,但是我还是想请教,有一种观点是,房价腰斩,暴跌,会带来金融危机,大家都知道金融危机是很可怕的,对每个家庭都会带来很大冲击,这里请作者分析一下是否真的会带来金融危机?

其实,这样的言论,并不鲜见,每天都有人说,房价不能跌,房价跌了,房地产业就不能发展了,中国经济就失去了重要支柱,就会造成百业不旺,大家就只能回家抱孩子去了,更不要说增加收入了,简单一句话就是,房价要是跌了,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我们知道,美国的次债危机,最终导致始作俑者两房银行倒闭,雷曼兄弟破产,大批因为次债购房者无家可归。日本楼市危机最终导致的金融危机致使日本经济20多年止步不前。房价暴跌造成金融危机的原理,就是因为房价暴跌之后,房屋剩余价值不低银行欠款,也就是说,你需要继续还给银行的欠债,即使把房子卖掉都抵不上。这还不包括,以前已经偿还的部分贷款。所谓的次债危机,就是给穷人们以极低的首付款买房,最后,因为房价下降,还款能力不到位,购房人因为看到物所不值,只好弃房而逃,把债务甩给银行。

银行肯定也不需要这么多的房子,银行本来是期望贷款出去赚取利润的,但是,因为,收回来的房子都不值钱了,最后,也是资不抵债,只好破产。这里需要说明,银行贷出去的是钱,不是房子。所以,还给银行的也应该是钱,不能给银行还房子。都把房子给银行,银行必定是死路一条。

再看,我国的情况,去年的时候,房价达到高点,以燕郊为例,有楼盘冲到了接近4万元/平米,现在的房价都降到1.5万元/平米了,这个时候的购房人就可能像美国的次债危机一样,会成为弃房跑路者。因为,他们刚刚月供一年,剩余的贷款可能都超过了现在卖房的房款。欠债太高了,不低房价了,从经济分析上来说,继续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带来的损失会更大。肯定是,不继续还房贷损失更小。这样,那些不守诚信的人,就可能要跑路了。

但是,为什么,现在燕郊还没有出现大批跑路的情况呢,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因为在这个时候买房的基本上都是炒房客,甚至好多都是中介职员。他们对这个行业太了解了,也可以说房价就是他们炒起来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炒房客已经赚到盆满钵满,手里的这几套房,对他们可能不太在乎。另一个,就是,他们还在等待时机,他们认为,还会有机会再来,比如通州副中心的一体化,北三县划归北京的传说,都会让房价打滚翻番。

其实,我们在网友的留言和评论中,也能看到,很多人都说,不怕房价下降,腰斩也不怕,因为,我的房价是在几年前,十几年前买的,当时的房价很低,即使腰斩,也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是我国楼市的基本情况。国外的房价都是一位数的增长速度,而我国的房价是成倍数增长,财富极大的增长速度,就让早期的购房人,具备了极大的抗跌能力。当年5千元买的房子,现在很多都5万元了,即使是腰斩,到2万元,对这些购房人开说,也没有任何威胁。这是,我国楼市稳定的一个基本条件。

当然,越是晚一点买房的人危险会逐步增加。但是,我们也能发现,最近这几年买房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有房人买房,即使是审查严格的保障房,也有大批人是有房人,买到保障房就出租出去的也很多。而真正需要买房住的人早就买不起房了,他们也会算账,首付上百万,月供的钱都上万了,大多数的劳动者月工资收入也就几千元,哪有这么强的能力买房?所以,最近几年买房人的情况,就和前面说去年燕郊买房的人是一样的,都是炒房客居多。往后看,就像人们说的,割韭菜一样,这一拨的购房人,可能要付出代价,因为贪心,在这几年赚到的大笔钱,可能要有一部分返还给银行了。

从宏观经济上看,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银行方面,楼市危机最后会转嫁给银行,从银行方面分析,大致情况和前面一样。房价暴跌,银行肯定是最大的受害者,但是,银行每年都会进行压力测试,看看房价降多少会导致银行贷款危险。由于中国房价上涨太快,所以,腰斩的部分多是泡沫,十多年来,银行测试结果都是房价下降40%—50%,不会伤害到筋骨,所以,银行认为暂时不会发生危机。这个不多叙述,以后有机会专门论述。【本文由“马跃成账号”发布,2018年11月14日】

评论区